在生命的最后一章,我们如何为逝者谱写一曲独特而深情的告别曲?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绕开传统葬礼,转而发明自己的仪式。尽管大多都选择了火化,但亲人的骨灰有着不同的归宿:有的被埋葬,有的被抛撒,有的被制成纪念首饰,有的被深埋树下延续生命,还有的被装入可生物降解的容器,融入家乡那条陪伴他成长的河流。
清明时节的八卦洲头,江风轻拂,柳色含烟。4月2日上午,“慎终追远 情存江海”主题公祭活动上,630位逝者亲属在此共寄哀思。在哀婉的小提琴旋律中,大家在祈福卡上郑重书写对亲人的眷恋与祝福,将素菊轻放江流,花瓣逐浪而去,恰似生命轮回的写意长卷。
图自江苏民政
据悉,南京自1991年开始组织江葬,至今已举办41次。生命起源于水,也回归于水。截至目前,1.36万人选择逝后与江水同眠。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了不占或少占土地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全市已有5万余人选择生态葬。
政府推进殡葬改革、移风易俗,与当下年轻人主动为亲人与自己设计葬礼、作为情感的宣泄和个性的表达,不谋而合。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仪式纪念死亡,相反,人们拥有了新的空间,可以根据个人感受创造出对自己更有意义的做法,来弥合死亡留下的那个“坑洞”,并重新审视自己正在生活的当下:我们要给世界留下什么?
最近网上有个话题“人类是爱过的人拼成的马赛克”,每一个人,身上都系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我们曾亲手种下的树,我们传承下来的食谱,乃至我们分享过的思想,都构成了一种持续的遗产,一种延续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网络。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史锁芳去世后,他的学生在博士论文最后写道:我想起史老师书房的便笺,上面是他随手摘录的张謇的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我将以此句作为史老师给予我的毕业赠言,寻觅并坚持一二有用事业,以感师恩。
谢幕的朋友们,在人间留下了彩蛋。像一阵春风吹过你的侧脸,像一场细雨落在你的鞋尖,像秋日大街纷飞的落叶,像漫漫长夜的某盏灯,思念着的人、爱过的人,会化作万物陪着你,从此,为你遮风挡雨的是他,为你抵御寒冷的毛衣也是她。
@爱植物的梨子 摄
“有人在我身边往来穿梭,留下一部分他们、带走一部分我。”这不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爱、语言、行动,在他人生命中无限复制。
墓碑会风化,但教会我们“如何活着”的痕迹,永远新鲜如初,“不与草木同腐”。
撰文 | 四海
编辑丨桂宇
校对丨苏芮
审核丨聂颖
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