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反”肿瘤“帮手”,治疗更加精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25 23:34

  本报讯(记者 张安琪) 7月15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刊发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简称“南大模式所”)李颜教授团队与鼓楼医院魏嘉教授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促肿瘤的中性粒细胞有个普遍特征是发育不成熟,且为人类特有。团队依据该特点找到了两个标志物,成功将这一类中性粒细胞用细胞因子“策反”改造成了不具备促肿瘤作用的单核细胞,揭示了肿瘤治疗新方法,并在骨肿瘤治疗中进行了突破性尝试。 

  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是人体卫士,在体内到处巡逻,抵抗外界入侵的细菌、病毒。但在人体骨髓中,还存在一种中性粒细胞,它们竟然是肿瘤的“帮手”,具有促肿瘤功能,并在肿瘤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增多。

  有没有可能“策反”这种中性粒细胞?

  “为什么有这么多中性粒细胞聚集在一块?”二十年前,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李颜,在一次试验中意外发现人源化小鼠骨髓中有大量人中性粒细胞聚集,远超正常小鼠骨髓里鼠中性粒细胞比例。他当即在心中画上了个问号,“标记一下后续再仔细研究。”数年后,李颜和鼓楼医院魏嘉团队合作时,意外地在非肿瘤患者和肿瘤病人骨髓中发现存在同样的中性粒细胞大量聚集现象。

  这立刻引起了李颜的兴趣,并加紧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试验发现,中性粒细胞的这种聚集现象,只存在于人类体内。研究进一步发现,人骨髓中存在物种特异性累积的幼粒(Myelocyte, MC)和晚幼粒(Metamyelocyte, MM)细胞,这两种细胞是天然具有免疫抑制性的中性粒细胞亚群,发挥促肿瘤作用,比成熟中性粒细胞存活时间更长,增强了其免疫抑制和促癌能力。

  随后,研究团队构建了人源化小鼠模型,通过消除了鼠源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和肿瘤内嵌合人源中性粒细胞,模拟了肿瘤微环境下的人源中性粒细胞动态,再次验证了对比研究试验发现。

  顺藤摸瓜,研究团队提出了“改造”策略。“诱导MC、MM两种细胞让中性粒细胞转分化为单核样细胞,削弱其免疫抑制性,就可以精准控制肿瘤生长。结合当下市场上的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效果更好。”李颜介绍,这种靶向未成熟中性粒细胞的治疗思路具有普适性,“不仅适合多种原发性肿瘤,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在难治的骨转移肿瘤中也有很好的疗效,相关文章预计不久后将在另一个国际顶刊上刊发。”

  据了解,《Cell Research》是一本聚焦细胞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国际期刊,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目前已成为国产生物医学期刊中公认的No.1。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